臭爸同意本文的觀點,但覺得還應該追加一點:2歲和6歲以內(nèi)的孩子,也不要打,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媽媽平和的情緒,打孩子會影響孩子的人格、安全感。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方式,為什么要用打呢?
“
孩子經(jīng)常無理取鬧,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,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。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,還會到人家沙發(fā)上亂蹦,無論你怎么說,孩子都不聽話。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,回到家就痛打一頓,但是,打完以后又心疼,想想孩子也就4
歲,雖說不聽話,但總歸是心疼的。”
打了孩子,一是心疼孩子,二是后悔,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陰影,到底該不該打孩子?
打了孩子后應該怎么辦呢?
【分析】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·
吉諾特曾說過:“
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,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,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,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。孩子遭受懲罰時,他會暗下決心以后要小心,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。”
打罵孩子時,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,內(nèi)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,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,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,逃離父母的管束。新時代的父母,已經(jīng)沒有了“
不打不成器”
的觀念,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。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。【支招】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,但是,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,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,有時候,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,也是許多父母經(jīng)常會出現(xiàn)的情形。那么,如何調(diào)整自己的心態(tài)?
如何讓“
打”
孩子發(fā)揮更有效的作用呢?
1.
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(tài)。當孩子犯錯誤時,家長不要急于打孩子,因為沖動地打孩子,效果往往適得其反。這時候,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,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。比如,告訴孩子“
我現(xiàn)在心情不好!”“
你這樣做很不滿意!”“
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!”“
你的表現(xiàn)很讓我傷心!”
等。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,有助于平靜自己的情緒,也有助于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,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。2.
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孩子犯了錯,無須過多批評,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。對于年幼的孩子,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,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。比如,牛奶打翻了,就不能喝牛奶了。同時,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。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么結(jié)果,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后果的過程當中產(chǎn)生悔改的想法,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。3.
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,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(jīng)發(fā)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,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、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、扣留他喜歡的東西、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,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。比如,玩具不收拾好,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。